本报讯(通讯员 周颖 蔡昱萌)黄花梨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本地水果,如何让传统的农产品产生更高的附加值?白沙镇重庆亚奥果树种植股份合作社的做法是“接二连三”,让黄花梨产业带来全新的效益。
8月11日一大早,白沙镇海拔600米的鹅公山上,微风阵阵,游客们提着篮子深入梨树林,采摘又大又甜、生态富硒的黄花梨。
重庆亚奥果树种植股份合作社在鹅公山上发展了黄花梨50亩,山泉水以浇灌,用辣椒、烟叶、苦蒿等混合而成的秘方“药水”防治病虫,不喷洒农药,不使用化肥,品质极佳,产量在5万公斤左右。
游客成群结队涌来,不仅是为了享受山上的凉风、品尝黄花梨,更是为了购买黄花梨的深加工产品――梨膏。
梨膏是黄花梨产业“接二”的产品。由黄花梨制成梨膏需要经过清洗、粉碎、过滤和熬制等工序,耗时耗力,历经40个小时才能完成。梨膏口感浓稠醇厚,颜色深褐发亮,香气浓郁扑鼻。用温水冲泡后,温润清甜,令人口齿生津,更有清热润肺、止咳化痰的作用。
全区种植黄花梨的农户不少,为何却鲜有人生产价格不菲的梨膏呢?“梨膏制作除了要有很成熟的工艺,黄花梨供应量是否稳定也很重要。”合作社负责人叶良银介绍,100公斤黄花梨才能制成4公斤梨膏,如果梨子供应不足,梨膏无法批量生产,难以打开市场。
梨子产量稳、品质高保障梨膏生产,梨膏热卖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,实现了“连三”。“城里人对梨膏制作过程很感兴趣,最近好多人来参观我们的生产流程,想学手艺。”叶良银告诉记者,采梨子、学技术、买梨膏,再留在农家乐吃碗豆花饭,几乎成为了游客的“必修课”,梨子成熟开始制作梨膏以来,每个周末豆花都脱销了。
黄花梨“接二连三”受益的不只是合作社,梨园的管护员、制作梨膏的工人、农家乐的服务员……都是附近的农户,梨子成熟的季节自然而然实现了增收。